森達電氣
                    您的位置:新聞資訊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:産業能源互聯網 重塑中國經濟結構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5年,中國政府實現經濟增長6.9%,也就是說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态後,仍将保持較高速度增長。而随着“一帶一路”和“亞投行”的成立,中國也将擁有一個國際化的大舞台,那麼究竟是什麼可以支撐起中國的新一輪發展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,我們應該明白:按照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現狀,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同能源消耗是成正比的。而長期以來,由于中國能源的過度消耗,已經給我們的環保帶來很大壓力,“霧霾”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高速的副産品,并且非常深刻的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我們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,怎麼樣能夠更加充分、健康的利用既有能源,也将是我們應該考慮的重大問題!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5年,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“能源革命”,将其與科技革命、産業革命并列為新一輪全球性的“革命”。李克強總理也提出了“互聯網+”的嶄新概念,這是一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平台,在這個平台上将演繹一場波瀾壯闊大衆創新、萬衆創業的現代史詩,一定要充分利用“互聯網+”這一概念,“互聯網+”的本質其實就是把互聯網當成像水和電一樣的基本工具。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,将自己的思考凝煉,提出第四次能源革命(即:産業能源互聯網)的戰略定位和理論思想,簡稱“能源4.0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令人欣慰的是,曆史又給了中國新的機會。在能源4.0方面,中國走在了世界前沿。随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,互聯網化、協作化、智能化是世界工業發展的大勢所趨,而中國能源事業的發展也在這一過程中找到了立足點,并且引領了世界能源事業的大方向,能源4.0是“互聯網+”這一指導思想在能源領域的重大應用,也可稱為“智慧能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該怎麼認識能源4.0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跟工業是一對兄弟,我們先從世界工業史說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縱觀人類曆史上的工業革命,每一次工業革命均有重大的能源革命與之伴生,并成為推動工業革命的原動力。在18世紀中葉,人類開始大規模使用煤炭替代薪柴,實現了第一次能源革命,可稱之為能源1.0,它促使主要以煤炭為動力源的蒸汽機得以推廣和普及,并促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,可稱之為工業1.0。到19世紀中後期,人類開始大規模使用石油,人類社會實現了第二次能源革命,即能源2.0,促使以石油為動力源的内燃機得以推廣和普及,并促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,即工業2.0。進入21世紀以來,人類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融合,将分散式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集中使用,人類社會進入能源3.0時代,由此掀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,即工業3.0。簡言之,能源1.0,使煤炭和蒸汽機結合,促成了工業1.0;能源2.0,使石油和内燃機結合,促成了工業2.0;能源3.0,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結合,促成了工業3.0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德國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,即工業4.0,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精密機械工業相結合的手段,實現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。作為以智能制造為特征的工業4.0,必然需要可持續的綠色能源和節能、環保、低成本的基礎材料作支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知道工業4.0的颠覆性在于“智能化”生産,這種智能依靠的是數據、運算和連接,實現了機器和材料、機器和機器、機器和産品“無縫協作”,發揮了1+1遠遠大于2的綜合性效應。那麼不同性質的能源之間,是否可以通過互聯網、互聯網統一協作起來,并實現這種效應呢?就好像工業4.0并不是某種新設備、新機器的發明,而是整個工業系統在運作方面的升級一樣,能源4.0并不在于某種“新能源”的開采和運用,而在于整個能源系統的升級!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就如同在工業4.0時代,工廠需要直接對接消費者,随時需要滿足消費者的要求進行生産,而在能源4.0時代,能源端也需要直接對接用戶端,根據用戶端的需求進行調節能源供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無論是太陽能、風能、地熱能、還有核能,每種能源都有它自己的比較優勢和不足。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調節系統将這些能源平衡起來,制衡能源彼此間的差異,那麼這些能源的能量就能累加起綜合效應,勢必爆發一場能源大革命!這就是能源4.0!

                    移動互聯網的去中心化,大數據的可預見性、互聯網的無縫連接、雲計算的超級運算,等等組合在一起,會将碎片化、多元化的能源組成一個“能源互聯網”,其中互聯網是“智慧能源”的基礎:它利用先進的傳感器和軟件程序将能源生産端、傳輸端、消費端等數以億計的設備連接起來,形成一個大能源生态系統。而大數據分析、雲計算則使“智慧能源”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,它可以整合資源數據、環境數據、氣象數據、電網數據、市場數據等,統一進行數據分析和運算。包括:負荷運算、儲備運算,轉化運算、平衡運算,使能源系統成為一個有機整體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不僅實現了多種能源累加綜合效應,還實現了能源從消耗到産生之間的環環相扣。它将具備“智慧、協作、進化”的生命體特征,因此也就成為“智慧能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的提出,我想多用一些筆墨,這是基于我40多年來持續研究為基礎的,常言“性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”,我自小熱愛科學,對科學充滿憧憬,上世紀70年代在農村插隊克服重重困難進行了十餘項項科學實驗,1978年獲得江蘇省政府“先進科技工作者”殊榮。“非并網風電”也是1980年在家中做實驗時,無意中發現的一種自然現象,即在特定條件下多種電流不僅可以共融而且互不幹擾,當給予特定的信号源時可以實現按序輸出電能的現象,當時根據實驗做的線路圖,後經我國風電産業發展奠基人戴昌輝教授、農村能源(新能源)吳專家湘淦教授的指導,構建了多能源協同供電原理性模型,首次提出了“非并網風電”的概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當時确定學術名稱為“多能源協同”,但為了便于和“離網”、“并網”的區别和内在聯系,就簡稱為“非并網”。經多年研究、宣傳和實踐,“多能源協同”已在世界廣為傳播,成為目前分布式電源和智能微網的理論基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80—1986年期間,我先後在《中國風能》、《江蘇工學院學報》、《太陽能學報》等刊物上發表論文,直至2006年3月25日,這一原創理論在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鬥院士、錢易院士以及電力電子實驗室主任柴建雲教授的支持、協調下,在清華大學電力電子實驗室用現代化的設備儀器和嚴謹的科學方法,重新演示了1980年顧為東研究員在家的實驗。實驗過程中,倪維鬥院士、柴建雲教授等反複實驗,重複實現、驗證了多能源協同效果,實驗報告認為:“該實驗數據準确,方法科學,結果可信。非并網風電直接應用于高耗能産業是一個值得探讨的方向。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工業性中試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次清華園的驗證圓滿成功,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風電産業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,也為構建能源4.0:産業能源互聯網理論奠定了基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非常慶幸在2007年,我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973計劃“大規模非并網風電系統的基礎研究”(2007CB210300),這是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已經取得産業化成果,促使我國在宏觀經濟和能源科技發展的結合上,在能源4.0的戰略框架下,對全球能源發展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開始了思考,并将重塑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結構!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超越了以太陽能為核心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範疇,它構建一個有機的高效、低成本、可持續、可調控的網絡系統。能源4.0核心是産業能源互聯網,是互聯網技術與智慧能源、智能電網、智能産業的結合,為工業4.0提供綠色、可持續的智慧能源和節能、環保的加工材料;另一方面,能源4.0為工業4.0提供清潔原材料,通過生産清潔産品,實現動态平衡生産,消除以傳統能源實現工業4.0帶來的“原罪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對中國而言,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、國内環境已與前35年改革開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,人口紅利、環境紅利和資源紅利已基本殆盡,這就要求我們在把握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中,找準新一輪經濟新常态發展的戰略定位,并引領經濟與社會的發展,順利實現新常态。作為科研工作者,有責任為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做出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是與工業4.0相适應、面向全球的能源發展戰略,也是中國領先世界的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,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原創性理論貢獻。實施能源4.0戰略,我們具有領先優勢,因此要在全球視野下搶占世界能源發展和能源革命的先機,通過能源4.0戰略發展智慧能源,建立全球化的産業能源互聯網體系,從而推動我國引領全球重塑經濟結構,成為經濟優化升級、實現新常态、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。同時,全面、準确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、四中全會精神、推動我國全面深化改革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“中國夢”做出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能源4.0時代,霧霾失去依附,将自生自滅。而研究能源4.0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于對能源領域的認知,而是在于起原理背後有深刻的生活原理,比如:如何協作、如何差異化、如何分配資源等,這将對我們今後工作和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裡還需要強調的是,我們的能源還可以利用“亞投行”進行融資生産,利用“一帶一路”進行産能輸出,這就把能源4.0上升到了國際戰略!

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人曆來崇尚是“和而不同”,隻有“不同”才能産生“和”。但是在工業4.0之前,這種情況很難發生。因為大部分産品都是标準化産品,标準化産品的區别是等級之别,有高有低,三六九等,産品的等級造成各種等級。在一個等級遍布的社會,其實是很難和諧的。但是工業4.0就會制造出各種“不同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,能源4.0時代,各種能源也會彼此協作,依托互聯網的連接和大數據、雲計算的應用,形成一個由各種能源組成的能源生态體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《周易》裡,事物的最高境界是“群龍無首”,其實我們往往都是把這個詞曲解了,因為“群龍無首”被理解成混亂而沒有帶頭人的局面。實際上這個詞的意義是:一條條的龍首尾相接,在天上盤旋。既然是首尾相接,也就不再有前後之分,大家地位平等,隻是位置不同,彼此協作但又沒有等級,“群龍無首”被認為是大吉之相,但是需要經過前面曲折的過程才能實現,比如“飛空在天”指的是事物發展的鼎盛階段,“亢龍有悔”指的是事物鼎盛之後的低調,最後才是“群龍無首”的最高境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而能源4.0就是中國能源的最高境界!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:産業能源互聯網,也為我們建設低成本或零邊際成本社會”奠定了基礎!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底,《第三次工業革命》的作者裡夫金又出版了《零邊際成本社會》一書,并在書中預言:“在分布式太陽能和風能等得到充分發展和利用的未來,人們可能可以像今天通過互聯網近乎免費地生産和消費信息一樣,借助能源互聯網近乎免費地生産和消費能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:産業能源互聯網讓“零邊際成本”由概念到實踐脫穎而出。在這一系統中可供挖掘的大數據和可以共享的豐富資源,提供了近乎免費且充分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。所以能夠降低邊際成本,有時甚至接近于零邊際成本。因此,我國廣袤、高耗能的傳統行業一旦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,站在風口上的“豬”也會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通過對新能源革命研究,科技創新是實現産業能源互聯網根本性的動力。“互聯網+”的年代讓過去不可想象的事情變得容易,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拓寬視野,去探索低成本或零邊際成本的産業能源互聯網。當前,在本文介紹的能源4.0的“産業能源互聯網體系”中,使用“高載能調峰工業”作為錯峰儲能載體,開拓了儲電的新思路。海水淡化、氫能源汽車、電動汽車和污水處理及水回用等10多個高耗能行業也可以嘗試借助互聯網調峰,讓發電、用電和高耗能産業降低或接近零邊際成本。也就是說在一些特定時段通過大數據、雲計算可以實現免費為家庭汽車充電、洗衣、空調和冰箱冷凍,免費生産淡化海水、氯堿、鋁錠。可以說,能源4.0是一個真正的低成本或零邊際成本的産業能源互聯網,随着“随時使用,何必擁有”觀念被世人接受,閑置資源的利用和分享,讓“零邊際成本”随處而出(包括交通、運輸互聯網),為我們創新讓供應商和制造商、消費者和生産者之間得以建立協同關系,彙成一個合作共赢的互聯網新經濟時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能源4.0是與工業4.0相适應、面向全球的能源發展戰略,也是中國領先世界的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,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原創性理論貢獻。随着能源4.0戰略的實施,将推動一個高效、綠色、共享、可持續發展零邊際成本時代的到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實施能源4.0戰略,我們具有領先優勢,因此要在全球視野下搶占世界能源發展和能源革命的先機,通過能源4.0戰略發展智慧能源,建立全球化的産業能源互聯網體系,從而推動我國引領全球重塑經濟結構,成為經濟優化升級、實現新常态的重要抓手;也是全面、準确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會精神,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,推動全面深化改革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“中國夢”做出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網站:中國能源網